当前位置:首页>动作格斗>奥特曼不讲武德 > 阅读正文

是谁在诱导未成年人,在小小卡片上狂撒30亿元?

是谁在诱导未成年人,在小小卡片上狂撒30亿元?

更新时间:2024-07-30 15:44:25

“成本只有七分钱的奥特曼卡片,却每年赚走中小学生30亿的零花钱?”

01

眼花缭乱

有家长花200万给孩子收集奥特曼卡片,竟然还没收集全。

这种成为10后小朋友“新型社交方式”的奥特曼卡片,它背后升级过的成瘾机制,连成人都欲罢不能,更何况是小小的孩子。

而这些极易上瘾的套路,才是资本掏空家长钱包的商业法宝。

首先是“随机性 稀缺性”的心理陷阱。

90后小时候在方便面里收集的水浒卡,相信许多人都还记得。108将,108张卡,本本分分。

但一共才几十种的奥特曼,却演变出了上千张卡。

  • 卡片级别上,从S级的普通稀有卡,到SR级的超级稀有卡,一路到XR级的最稀有卡,一共23个级别。每个级别又有横卡、剧情卡、半闪卡等不同分类。

  • 卡片版本上,从经典版到豪华版再到大几十种版本分类,甚至还会有周年礼盒等等限量版本。

这些让我们听着都头晕的规则,狂热的中小学生们却可以倒背如流。

他们或许连家里的亲戚都认不全,但对奥特曼卡片中的人物,却如数家珍

02

心理陷阱

有了足够多的分类标准,厂家就可以精心设计出来一套心理陷阱,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将手中的零花钱,换作一张张彩色的卡片。

心理学上,有一个实验装置叫做「斯金纳箱」。

将一只老鼠放在箱子里,当老鼠按下特定的开关后,就有一定的几率掉出食物。

然而一段时间后,老鼠即使是在吃饱的状态下,还是会继续按开关。

此时已经不是为了食物,而是为了这种随机性给它带来的兴奋

对孩子来说,拆奥特曼卡片,也是如此。

就像是拆盲盒一样,不打开卡片包装,你根本不知道里面都有哪些。

随着等级越多、稀缺性越强,集齐卡片的难度就越大。一些极其稀有的卡片,厂家甚至会在一万包里只放入几片。

得到它的规则虽然有很多,但大致就是价格越高,抽到好卡的概率就越大。

对集齐的渴望,对抽到好卡的兴奋和期待,让缺乏自制力的孩子,迅速沉沦。

这和赌徒心理有什么区别?

而孩子们所不知道的是,他集卡的速度,永远比不上厂家更新迭代的速度。

这就刺激着孩子们,源源不断地投入金钱,购买卡片。

而下一个陷阱,资本更是将社会心理学,应用在了这小小的卡片之上。

卡片分了等级,人就有了攀比之心。没有奥特曼卡片,就融入不了同龄孩子们的圈子。而有了卡片还远远不够:

  • 谁的卡片多,谁就更厉害;谁的稀有卡片多,谁就是班级里的红人。
  • 谁买了假卡,会被嘲笑到抬不起头。
  • 谁抽到了好卡,会让全班的人羡慕,孩子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;谁没有抽到好卡,心里也会暗暗发誓,下次我要买更多的卡片

小小的奥特曼卡片,俨然已经成为了“社交名片”。

厂家拿捏住孩子们的社交刚需和攀比心理,源源不断地推出新卡。

今年这张是花大价钱才能买到的稀有卡,明年的新版本里,它就有可能变成了一张普通卡。

普通卡的结果就是,同学们的新卡可以在游戏中随时击败它,让你颜面扫地。而你只能选择朝着个无底洞继续砸钱,才有可能保住在同学圈子里所谓的“面子”。

上面说的这些套路,让利益链条上的商家赚得盆满钵满。

03

商家收割

从省级代理商,到二级经销商,再到文具店、小卖部这些终端零售店,每一个环节都把奥老师当做了摇钱树。

而这桩生意背后的厂家,每年的营收30个亿,净利润超过了15个亿。

什么概念?上市公司「泡泡玛特」在上市那一年的净利润,乘上三倍才赶得上这个厂家。

那市场交易,一个愿打一个愿挨,这有问题吗?

04

这钱能赚吗

问题大了。

孩子们尚且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,而且自控力、判断力这些跟成年人根本就没法比。而一连串的「连成年人都招架不住的」心理学陷阱,变着法儿的往孩子们身上去用,这就有很大的问题。

2021年,光浙江「市监局」受理的「盲盒相关」未成年人消费投诉就高达1.03万件,十大危害未成年人行为被点名之首的就是盲盒。

甚至“人生就像开盲盒,靠的不是努力而是运气”这种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,已经深深地植入到孩子们的内心深处。

因为卡片而导致的悲剧更是屡屡上演。

杭州一名10岁的男孩趁父母不在家,偷走了1300元,拿去买奥特曼卡片。

武汉一对父母带着5年级的孩子赶往派出所,称孩子被抢劫了上千元。但后来发现是孩子偷了家里的钱拿去买卡,因害怕家人责怪所以谎称抢劫。

撒谎、偷窃,孩子们为了买卡片,不择手段。

这些,就是奥特曼卡片交易带来的问题。

不可否认,奥特曼这个IP,确实是巨大的成功,它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。那些正义的英雄,勇敢的战斗场面,总能给孩子们无限勇气。

然而,在巨大的利益推动下,一切都变味了。

你说这奥特曼卡片犯法了么?法律上讲,并没有。

但这奥特曼讲武德吗?不止不讲武德,还是大写的缺德。趁着家长们不注意,来骗,来偷袭。

法律的滞后性是必然的,但趁着法律尚未健全,肆意在孩子这个群体上疯狂割韭菜。

这,就是对社会良知的挑战。

同时,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尽快建立起对“未成年人盲盒类产品”的监管和法规。

不要让奥特曼卡片一边对孩子们说着“你也可以变成光”,一边却做着见不得光的生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