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休闲益智>同桌大作战 > 阅读正文

后悔没有早点知道这个方法, 白做了那么多年笔记

后悔没有早点知道这个方法, 白做了那么多年笔记

更新时间:2024-05-09 10:47:02

程序员都很熟悉这个段子。

一个程序员看到一段代码,看半天不知道写的是什么逻辑,心里开始骂人了。“这谁写的代码啊,乱七八糟的,跟狗屎一样!”

直到查了一下代码提交记录以后才不吱声了,因为他发现提交代码的人是自己。

和同事们闲聊的时候,发现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场景。

一方面,自己水平进步了,很容易看不上自己以前写的代码。

另一方面是程序员都不爱写注释,改代码一般都要很长一段时间以后,那时候自己很可能就印象模糊了。

这就说到我们记笔记,写注释的意义了。我们需要增援未来的自己,让他更快地了解这些内容,而不用重复花时间去研究。

不过,记笔记有一个很大问题,我们经常是攒着再也不看。

我们就像小松鼠一样,勤奋地屯了很多高价值的笔记,准备留给未来的自己学习查阅。不过根据经验,未来的自己大概率不会再去翻阅这些笔记了。

甚至出现这样的场景,有一天,我们要记录新的内容,却发现以前我们已经记录过了。

之前有一个篇文章很火,叫《罗振宇的骗局》,里面介绍了特定人群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,看似学习很多概念,却一直没有什么改变。就像那个黑熊掰玉米的故事,一直在获取新的玉米,掰一根掉一根,最终竹篮打水啥也没有。

所以,我们为什么要去回顾知识呢?

1)经常回顾知识,知识点会串联起来

经常回顾自己的笔记,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,就是我们看过的书籍、学过的知识会慢慢地串起来。

比如我最近看李诞写的书《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》,里面说到普通人的生活是不费力地随便看看,而创作者生活里都在观察、挖掘洞察,寻找创作的素材。

我马上就想到了,以前看的柴桑的知乎专栏里面讲到普通和高手的主要区别,普通人是消费心态,获取及时满足,高手是逆向工程创造者的心态,会去分析事物是如何制造的。

还有去年看的L先生的书《打开心智》里面说的快乐的3种层次,分别是消费者及时行乐,学习成长的快乐,以及创造价值和意义的快乐。

虽然这3个内容,都各有差异,但毫无疑问,都是一种简单的生活,和对自己有要求的稍微“辛苦”的生活。

然后一总结,我就写了上一篇的文章。

能够及时把他们联系起来,是因为我每天都会花半小时去回顾以前做的笔记。能够增加我对他们的熟悉度,更容易和其他知识串起来。

2)经常回顾知识,理解会不断深入

人的认知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的,不是一步到位的。

想想我们对“工作”这个概念的理解,想想我们对“恋爱”这件事情的理解。

我相信在不同的时期,你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。同样的,对于我们学到的知识也是如此。

我20年10月就接触到“概念图”这个方法,当时就发现画概念图的工具挺实用的,不过对概念图并不重视。 一直把processOn、scapple当作加强版的思维导图在使用。那个时候画的概念图是这样的:

不过,因为绘制关系图交互比较麻烦,又没感受到什么价值就放弃了。

直到最近阅读李笑来的《新生——七年就是一辈子》,认识到概念的重要性以后。对于了解某一个领域的相关概念,以及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,概念图这个工具真的很好用。

对概念图的使用,也有了新的认识,只把概念保留下来,其他相关的意义和方法论全都放到笔记里面。以下是我绘制的自媒体写作这个领域的概念图,他帮我对一个领域的概念体系进行了可视化呈现。

3)知识内化过程

成甲在《好好思考》里面谈到知识内化的不同阶段。

要持续地内化知识,就需要经常去回顾笔记,让知识不断地进入意识里面,刻意去实践,直到内化到身体里面,成为日常行为习惯的一部分。

我之前在某课程,学到一个“最佳实践”的理念。

取法乎上,仅得其中;取法乎中,仅得其下。入门做一件事情,如果想要做好,就要去行业里面找做得最好的人,研究他们是怎么做的,向最优秀的一群人学习,做得像他们一样好。

而不是全靠自己一直摸索。别人是团体作战,已经经过市场检验,达到最优秀标准。如果我们还要自己一个人摸索研究,不仅费时费力,而且也很难达到优秀水准。效率、性价比都非常低。

虽然了解这个理念,但是在工作实践中,遇到事情还是很少想到主动去寻找最佳实践学习,而是习惯于自己摸索试验。

直到我回顾笔记的时候,每次看到这个理念,我就问自己,“当前有什么事情可以找最佳实践研究吗”。最近一次,我就想到写作可以研究一下那些最受欢迎的自媒体账号。

可以去研究他们的文章阅读量那么高、数据那么好的原因。 标题、配图、文章结构布局有没有可以让自己学习的地方。 然后,每天都拆解学习一篇优秀爆款文章。

我们需要经常去回顾笔记,让自己有意识地去思考如何应用于实践,如何刻意练习。技能,需要去刻意练习才能提高。思维习惯需要刻意练习才能内化到身体里。

4)如何做回顾这件事情

最简单的办法,就是形成一个回顾的习惯,比如每天回顾5个或10个笔记。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一下几种。

一、最简单的,你可以自己手动翻阅笔记。

二、flomo笔记软件自身带有回顾能力(付费功能),最早我也是使用他的这个能力。

你也可以在试用期先尝试使用,它可以每天随机筛选出若干个笔记供你回顾。如果你喜欢简单方便的操作,不喜欢太复杂的方法,它可以满足需求。

三、如果你有使用obsidian软件做笔记,里面的核心插件“漫游笔记”可以随机浏览笔记。

社区插件“improve Random Note”对漫游笔记功能做了一些增强,可以对随机访问的笔记做特定的筛选。

比如要求排除掉某些文件夹,或者要求符合带有某些标签的笔记。

四、借鉴flomo的回顾机制,我在“improve Random Note”插件的基础上,增加了一些筛选逻辑,并且可以筛选出特定数量(可自定义)的笔记供使用者回顾。有兴趣可以点赞关注,评论「回顾插件」获取。

总结

我们期待阅读完一本书,读一遍就完全消化知识,做个笔记就掌握书里面的精华,这是不是太容易了。

我们期待上完一个课程,画个思维导图,就能把知识通通内化到身体里,大脑在潜意识里就把知识完全融会贯通,这是不是太贪心了。

未经你思考的知识, 是不属于你的。

每天花半小时,去回顾笔记,串联知识,自己的知识体系慢慢就会浮现出来。

相关文章:

大家好,我是「阵雨同学」,全网同名。

聚焦个人成长领域的关键知识,持续输出探索和发现。

请关注我,一起加速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