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休闲益智>幸福小院红包版 > 阅读正文

幸福小院里,他是30多个“星星孩子”的李爷爷

幸福小院里,他是30多个“星星孩子”的李爷爷

更新时间:2024-04-16 13:57:43

“孩子们都和他特别亲,

还能分辨出他开门的脚步声。”

每次李全志刚走到小院门口,

孩子们就要跑出教室,

给他拉开铁门,扑他个满怀。

——第10565个天天正能量获奖故事

秋末的合肥午后,阳光穿过树叶缝隙,依旧温暖。

穿过闹市区的车水马龙,和煦园的北边,一处小院掩映在绿荫之后。推开小院的铁门,一眼就能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击打着非洲鼓。

“你好!”“你好!”一看到有人走进,教室里的孩子们就主动打起招呼,童声清脆,一声接着一声。“他们对没见过的人,有点兴奋。”李全志笑着说道。

在这个隐于市的幸福小院里,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还有另一个身份——孤独症患者。

“你要征求姐姐的同意,才能抱她,好不好?”李全志微微弯腰,和教室里正处在青春期的男孩轻声说着话。

李全志是幸福小院的大家长,也是院里30多个孩子的“李爷爷”。

他喜欢穿深蓝色马甲,头发花白,笑起来温柔和蔼;每天来回乘车两个半小时照料孩子,东奔西走想带孩子们看更广阔的世界;坚持24年想帮更多心智障碍的孩子融入社会、消除误解。

“我已经70岁了,我也不是没想过打退堂鼓,照顾这些孩子是很累,我经常想不干了,去过退休生活好了,但第二天我又不由自主地走进了小院。”

2019年,李全志组建起幸福小院,专为心智障碍儿童提供看护、康复等服务,帮助上百个家庭从压抑生活中解放出来。说起幸福小院的建立初衷,他聊起了自己前24年的过往。

“我的人生大概只做了两件事,报效祖国和帮助孩子。”

李全志曾在军营效力26年,1999年退役转业,来到了合肥市残疾人联合会任康复处长。因为工作,他开始频繁接触残疾儿童,为他们提供康复培训教育和服务指导,直到2015年退休。

最初到残联工作,为了了解残疾儿童的状况,李全志挨家挨户走访。通过走访,李全志发现很多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觉得孩子只是性格不好,并不是得了病,这就耽误了治疗的黄金期。

还有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的治疗费用过高而陷入困难。“我总得做些什么吧。”在职期间,他帮助成千上百户家庭争取政策优待、链接康复资源、长期跟踪帮扶。

退休后,他放不下这些孩子,后来他到社区做党建指导员,便开始四处奔波——搜集资料、整合资源、联络人员。终于,在双岗街道万小店社区的支持下,幸福小院2017年成功注册,主要服务社区里残障人士。

但李全志总觉得服务工作不够多也不够实效,经过两年的探索,2019年,幸福小院开始系统性地疗愈孤独症儿童。

“只要我们正确干预,为他们和这个社会搭起一座桥梁,他们就能积极地向我们走来。”

幸福小院的特教老师韦霞说,70岁李全志住在蜀山区,每天到幸福小院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,来回近3个小时,5年风雨无阻。

“孩子们都和他特别亲,还能分辨出他开门的脚步声。”韦霞说,每次李全志刚走到小院的门口,孩子们上着课都跑出教室,给他拉开铁门,扑他个满怀。

师范毕业的韦霞原是一位英语老师,在找工作时,她了解到特殊教育这一职业,便想着先尝试一下作为过渡。

韦霞说,第一堂课上完,她的衣服都汗湿了。“教室里只有8个孩子,但我却觉得自己特别孤立无援。”8个孩子各做各事,抠桌角、玩衣服、发呆,就是不理她。

不认输的韦霞特地报名了特教的专业培训班,慢慢端正认知,培养技能,考到了孤独症康复专业评估技能证书、早疗与语言训练合格证书、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诊疗和科学干预证书等。

直到一天,韦霞照顾的孩子跑丢了,她四处寻找,发布朋友圈让身边的人也帮忙找。“当时实在没办法了,我就直接给李*打了电话求助。”

李全志询问完情况,便立即加入了寻找孩子的队伍。经过半夜的努力,孩子回家了。“有困难就找*”这句话,也从大家流传的说法,变成了一次次现实的帮助。

孙文伟是一名孤独症患者的家长,她带着孩子在合肥接受康复训练期间,通过另外一个家长认识了李全志。

“李*真的是大爱。老人家和我素昧平生,但是对我的帮助不计其数,而且从来不求回报。我有时候想着送点东西,可他什么都不要。还和我说:只要有困难尽管开口。”

“我这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就很好。”韦霞说,自从认识李全志,她更加坚定未来要去帮助更多家庭。“特教岗位很缺老师的,我就在这一直做下去。”

2019年刚进幸福小院,韦霞凭借自己10多年的特教经验,就带了4个重度孤独症儿童,他们完全无社交、无语言。当时韦霞还要照顾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,负担重,但她却觉得这是自己的使命。

韦霞把4个重度孤独症儿童带在身边。孩子们白天在幸福小院上课,晚上就带回家照顾,24小时进行课程干预,关注他们的情绪成长和状态。“我把我的女儿也放到幸福小院里,跟这群孩子一起上课、生活。”

韦霞的两个女儿都是普通小孩,和这群孤独症孩子同吃同住同学。“我二女儿到现在还以为我带的四个孤独症小孩是她的亲生哥哥、姐姐。”

通过3年的住家教育,韦霞带的4个孩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。

原先一个女孩完全不说话,没有眼神交流,还有饮食障碍,现在却会开口说话,还会主动给父母做饭吃。

“一般通过住家教育干预效果好的,我们就会渐渐过渡到常规的教学时间,让父母把孩子接回家正常生活了。”

如今,韦霞的二女儿开始上普通幼儿园,和孩子们的相处变得少了,二女儿还偷偷落泪。“我两个女儿一放学就跑来小院,要和哥哥姐姐们一起玩。我就跟我的女儿们说,你们多幸福,有这么多哥哥姐姐。”

通过系统性的教育,幸福小院里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。

李全志坦言,孩子出生,在社会上避免不了一些歧视。但是孤独症孩子并非一事无成,李全志不赞同孤独症的定义,“听而不闻,视而不见,感觉像是一塌糊涂。”

在李全志眼里,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障碍,但是障碍的表现不一样,体现在他们身上就是在能力、情绪、行为、语言某个方面或者多方面有欠缺。但这是正常的,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平等地对待。

目前,先后已经有五十六名孩子加入小院,从这里走出来的孩子都有很大进步。

因为在这里,生活课比常识课更加重要。李全志认为,教孩子们走路、购物、做饭、洗衣服、学习技能更加重要。

幸福小院里的每一顿午餐,都是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的;每一次外出,都是对孩子们进行的情景式教育。

“孤独症是先天性的,孩子们大多是没有想象力的,所以我们的课程大多是情景式教育,让孩子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事物。”李全志说,比如带孩子们认识土豆,孤独症儿童是无法联想到土豆会出现在超市里、田地里。

所以教学必须身临其境地带孩子认知。

现在每个周三,幸福小院都有外出课程,老师们带着孩子们融入社会。比如让孩子们带着零钱,出去买喜欢的小零食等。如今,小院里的4名老师可以带着30名孩子出门活动,这是巨大的进步。

“对所有的孩子,我们的第一原则就是接纳,包容孩子的障碍,然后就是立规矩。”李全志举例,比如对不说话的孩子,就要接纳,不能强迫孩子说话,要慢慢引导;又比如吃饭,能做到用勺子吃的,孩子非要用手抓,那就要立规矩纠正,让他们融入社会规则。

幸福小院里的孩子,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信、热情,这也是很多社会大众所意想不到的。“因为小院让他们觉得安全,来这里的客人,孩子们都会很热情地欢迎。”

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江淮晨报、合肥晚报想为他送上一份奖励,致敬大爱担当,致敬行动的力量:

一间“幸福小院”,数载步履不停,年过七旬,依然是公益先锋!

头发花白,他把帮助孩子当成毕生使命;东奔西走,关爱心智障碍群体他总想去做更多。

一个人带动一群人,他在孤独症孩子和社会之间搭起一座桥,让理解和包容慢慢融化着距离的坚冰,也为无数身处黑暗的家庭输送着光明、输送着希望。

这是一个老人和一群孩子互相成就、彼此改变的故事,更是一次坚实有力的公益探索。

关爱心智障碍群体,我们需要更多的“李全志”。

得知获得奖励,李全志的第一反应是:“唉哟!孩子们又能添置新的教具了!”他说这笔钱是肯定要用在孩子们身上的。

如今,李全志仍奔波在为孩子们谋划未来的路上。一直以来他所担心的问题也愈发紧迫——孩子们成年后,怎么生活?他们的父母老了,谁来关照?

接下来,他想努力在合肥周边寻找合适的闲置村落,加以维修改造,满足孩子们学习、生活、社会实践和工作需求,给孩子们打造一个可以真正实现自力更生的幸福村。

愿他的故事,能唤起更多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。

愿打在老人身上的每一束光,都能照亮更多孤独症孩子的人生。

- End -

天天正能量(zhnlali)综合自

合肥通客户端-合报 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/文

王浩/图 实习生 罗浩宇